《德國泡澡歷史》
德國的水療(SPA)文化最早源自於古羅馬時代的傳統。
四處征討的羅馬帝國戰士回鄉後,會利用泡澡來進行在當時被認為的水療。
SPA(Sanus Per Aquam)一詞即取自於拉丁文「以水帶來健康」之意。富含礦物質的水源在那時已是具有相當不錯的舒緩療效。
到了19世紀末,藥浴開始在社會中扮演起重要角色,眾多健康療養度假勝地,例如Karlsbad、Marienbad、Wiesbaden、以及Baden-Baden等,重要性不斷地提高。德勒斯登(Dresden)則是當時德國健康運動風潮的中心。
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,藉由這個概念而利用藥浴達到療效,在當時可說是相當風行。
然而,人們對於藥浴成份的組成、浸泡時間及水溫還沒有適當的知識。有一名為Richard Carl Pittlik的商人,下榻一間療養度假中心時也發現了這點,於是發明了第一個經過醫療界証實、臨床測試的天然藥浴劑,並於1910年在德勒斯登創立LI-IL製藥廠。
接著,Pittlik先生藉由廣泛實驗,不斷優化藥浴的功效,LI-IL產品開始陸續獲獎,且為眾多醫院與療養中心長期使用,療程皆為當時健康保險基金與社福機構所認可及補貼。
至今,德國仍擁有最多元內涵的水療文化,並持續有德國聯邦健康保健制度支持。
「SPA」的德文同義詞為「Helibad」,意指具有治療性的浸浴,因此,符合空氣、水質等相關嚴格規定標準的城鎮可在其名稱前冠上「Bad」,也就是「bath(浴)」之意,例如「Bad Soden」。
這些符合規定的城鎮可發展相關醫療事業,為前來尋求治療的民眾提供服務。許多私人健保方案也有給付於療養中心治療的處方,為期約三週,目的是要延緩或紓解因失眠、壓力等造成的疾病,或針對慢性疾病進行舒緩、治療。
德國水療文化並不只有蒸氣浴與礦泉,不同的城鎮依照以下分類各有區別:
-Kneipp水療,自然療法醫學先驅Sebastian Kneipp所發展的水療法
-礦泉水療,以礦泉為基礎的治療法
-礦泥或濕地療法,以礦泥為基礎的治療技術或產品
-海洋療法,海洋與海洋周邊環境相關之治療法
-鹽水浴療法,以鹽為根基的水療法
而今日,藉由現代科技優勢,人們不用走出家門即可享受不同水療帶來的功效。
Richard Carl Pittlik成立的LI-IL製藥廠,從1910年至今不段與時俱進,以「艾森海」品牌推出一系列富含各種珍貴草本、花果、礦物菁華的藥浴產品。
方便輕巧的包裝,讓現代人不管是在自家浴缸或世界任何角落,都可輕輕鬆鬆享受一場放鬆心靈、具有療效的泡澡時光。
泡澡有什麼好處?
中醫觀點認為,暢通的經絡對於調和的身體運作有密切的關係,而經絡暢通有五個重要的參考指標:頭涼、腳熱、氣足、血暢、便通。
可見保持頭涼腳熱及良好的血液循環是重要的健康關鍵之一。然而現代人常因外在的自然、人為等因素,承受多重壓力,較常呈現末梢循環不良、頭熱腳冰、精神緊繃的狀態,而泡澡正可以改善這些症狀,幫助達到身心平衡。
泡澡的好處多多,所以又有人把浴室稱為健康的綠洲!
讓我們一一來了解這些好處。
泡澡功效
1. 改善血液循環:
寒冷的冬夜裡,怎麼沖澡還是覺得冷嗎?
此時你需要泡一個溫暖的熱水澡,利用熱水的加熱作用使皮下血管擴張,促使血液流至身體各處,驅逐寒意,將溫暖的感覺延伸至睡眠時間。經常泡澡,會發現變得較不怕冷。
2. 消除疲勞、緩解壓力:
在泡澡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水壓,適度的水壓可幫助消除疲勞,達到類似於按摩的舒壓效果。水壓更可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心臟,改善因長久站立造成的下半身浮腫。
3. 放鬆身心、幫助睡眠:
根據阿基里德原理,當身體在浴缸或浴桶浸泡時,會產生一股等同於身體排開之水量總重的向上浮力,使體重有變輕的感覺,達到緩解肌肉緊繃的效果;此外若於37-39度的水溫中浸泡約15分鐘,可啟動與放鬆相關的副交感神經,晚上就更好入眠了。
4. 促進發汗、幫助維護肌膚健康:
泡澡的過程中心臟會加速跳動,血液被大量送達皮膚表面,此時毛孔也呈現擴張狀態,透過皮膚大量的排汗,可順勢將毛孔中廢物徹底排出,肌膚顯得更有光澤了。
泡澡注意事項:
泡澡前
先喝一大杯水。避免對心臟造成負荷,先由足部淋浴開始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。此外,剛吃飽時因血液聚集在消化系統,若此時立刻泡澡將會導致消化不良。
泡澡中
水溫以不超過40度、個人可忍受為原則。水深建議在心臟高度以下,避免身體感覺負擔。泡澡時肌肉較為放鬆,可趁此時為疲憊的雙腿進行自我按摩。每次浸泡10~15分鐘須休息一次。
泡澡後
泡澡後可再用冷水沖洗手腳部位,幫助皮膚緊縮,並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。
接著可使用一些植物性按摩油,例如甜杏仁油,來滋潤肌膚;此外要注意室內溫度不可過低,以延長泡澡的效果並避免感冒。最後,別忘了徹底清洗浴缸、浴桶並補充水分喔。
有心臟病、高血壓、流感、肺炎、傷寒、懷孕或有外傷者請勿泡澡。